优势显在潜力不小我国蔬菜商品出口马来西亚商机大_[资讯]
优势显在潜力不小我国蔬菜商品出口马来西亚商机大
入世给我国蔬菜、水果等优势农副产品出口带来了很大商机,如何扩大优势农业,已为广大业内人士所关注。目前我国的蔬菜国际贸易量仅次于西班牙、意大利、美国、荷兰,是世界第五大蔬菜出口国。2002年蔬菜出口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全年出口总量为465.7万吨,同比增长18.4%;出口创汇26.3亿美元,同比增长12.5%。出口到达的主要国家或地区依次为日本、香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俄罗斯。据海关统计,2003年1~8月全国累计出口蔬菜341.92万吨,同比增长15.53%。其中出口东盟的蔬菜数量和金额增长较快,但占全部总额的比重不大。1~8月,全国出口东盟的蔬菜数量为77.3万吨,占全国出口总量的22.6%,出口金额2.22亿美元。其中贸易额最大的是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对两国的蔬菜贸易额占东盟贸易的63%。 根据我国国内资源、农业生产特点和不同出口目标市场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习惯等态势,蔬菜出口近期仍以亚洲市场为主体,欧洲、北美市场为开拓重点,同时加强与非洲、拉美等发达国家市场沟通。亚洲市场仍是我国蔬菜出口的主要目标市场,马来西亚是我国传统的蔬菜出口国之一。从地缘、民族和饮食习惯等因素来看,进一步提高我国蔬菜商品在马来西亚市场的占有率是非常可行地,大有潜力可挖。 马来西亚蔬菜产销概况 1.马来西亚国土面积329758平方公里,人口近2300万,其中华人占31.58%,属热带雨林气候,终年炎热多雨。农业是马来西亚的重要经济部门,但受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传统上马来西亚以种植油棕、橡胶、可可等经济作物为主,蔬菜、粮食作物的种植并不普遍。由于气候所限,马来西亚国内无法生产或产量不足的蔬菜,仍需大量从中国、澳大利亚、印度、泰国和荷兰等国进口。 2.马来西亚蔬菜的种植主要集中在一些气候凉爽的山地高原基地,产品主要供应国内市场。马来西亚的蔬菜生产与华人有着特殊的关系,到目前为止,从事蔬菜生产的仍以华人为主。由于气候所限,马来西亚种植的蔬菜品牌较少,主要是一些绿叶型蔬菜,如空心菜、苋菜、菜心等。仅这些少量的品种,产量也远远不能满足其国内市场需求,仍需大量进口。 3.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马来西亚共进口各类蔬菜70万吨左右,进口的主要品种包括圆葱、大葱、大蒜、菜花、西兰花、各种豆类、胡萝卜、马铃薯、白菜、圆白菜等。除对圆白菜进口实行配额管理外,马来西亚对园艺产品进口基本上没有实行任何形式的数量限制。但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一样,为防治病虫害及保证国内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马来西亚政府规定蔬菜等园艺产品的进口必须依据马来西亚有关法规执行进口植物检疫。 4.马来西亚蔬菜出口较少,主要出口到周边东盟国家,尤其是新加坡。为改变马来西亚蔬菜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马来西亚政府将农业列入政府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其中包括蔬菜、水果的生产及加工。 我国向马来西亚出口蔬菜商品的现状 受生长条件的制约,马来西亚的鲜菜需要大量进口,其中近40%来自我国。目前,我国蔬菜商品在马来西亚市场已占有相当的份额,在其蔬菜主要进口国中,我国排在第一位。2002年我国向马来西亚共出口各类蔬菜30万吨左右,同比增长52.9%,增幅较大,列日本、香港地区、印度尼西亚之后,成为我国蔬菜出口第四大市场国。另外,还有一部分蔬菜是经由香港地区市场转口到马来西亚的。 综合来看,我国蔬菜商品在马来西亚市场主要有以下优势: 1.我国地域辽阔,蔬菜栽培品种繁多,南北互补,供应期长,尤其是温带和亚热带产品,与马来西亚单一热带品种具有很强的互补优势。 2.蔬菜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生产成本相对低廉。加之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广农业科技,蔬菜产品的品质不断提高,因此出口产品在质量和价格方面优势明显,尤其是圆葱、大葱、大蒜、大白菜、马铃薯等主要进口品种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品,同时也是深受马来西亚消费者欢迎的品种。 3.马来西亚有30%以上的华人,这些华人不但将种植蔬菜的传统带入马来西亚,同时也带动了消费我国蔬菜的习惯。因此我国的蔬菜在马来西亚有比较固定的消费群体,培育了当地消费者对我国蔬菜的消费习惯。 4.蔬菜属鲜活易腐商品,对冷藏、运输、包装等要求很高。我国与马来西亚地理位置相对较近,海上运输4~5天即可到达,时间短,损耗相对较小,进口成本相对较低。 我国向马来西亚出口鲜菜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蔬菜商品在马来西亚市场有较强的竞争能力,目前对其出口数量和金额上均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但潜力远远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 1.2002年我国向马来西亚出口蔬菜23.38万吨,仅占我国蔬菜出口总量的5%,比上年同期增长52.9%,出口潜力远远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2.供货渠道、经营主体不稳定。国内对出口蔬菜仍缺乏统一指导、协调,缺少国家的出口蔬菜供应基地和供货商。因此无序经营、低价竞销的现象时有发生,市场秩序混乱,影响进口商的积极性。 3.出口蔬菜的初级产品偏多,忽视产品包装及包装设计,影响价格。多年来重量不重质,包装设计落后,包装材料质量差,包装的图案、规格不符合当地消费习惯等,既不利于品牌的创立,同时也导致我们的产品难以与澳大利亚、荷兰、泰国等其他出口国竞争,尤其是价格上的竞争,也使我们的产品难以进入其高档消费市场。同样质量、甚至品质明显优质的蔬菜,我们的产品包装档次低,售价就低于其他国家一半以上。因此会陷于出口量增长,但出口金额没有同步增长,甚至下降的现象。 4.忽视采后处理环节。蔬菜商品的种植、收购、包装预冷、检验等环节不能严格按马来西亚方的要求进行,影响质量。我国近几年来比较重视蔬菜采后的预冷、挑选、分级、冷链储运等,但与发达国家及国际市场要求相比,远远落后和不足,因此而导致的蔬菜到货质量下降,损耗率相对较高,供货质量不稳定,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等现象屡见不鲜,不利于建立良好、固定的供、销关系。 5.对马来西亚蔬菜市场缺乏调查研究,广告宣传不够,营销网络没有形成,仅靠大蒜、白菜等几个传统优势品种打市场,没有找准新的消费群众和其喜爱的消费品种。对其他如胡萝卜、菜花以及近几年亚洲市场上畅销的品种牛蒡、芦笋等市场开拓力度不够。